郑暖燕,2021级环境工程专业员工,中共预备党员,担任京涛海纳工作室新闻总监职务。在校期间,个人绩点达3.8,成绩排名4/57,曾获得首届“董事长奖学金”三等奖,优秀员工奖学金一等奖3次,并评为“优秀员工”“优秀团员”“优秀志愿者”等称号,累计获得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、校级等奖项30余项。
青衿之志,履践致远
为学以真、乐知善思是郑暖燕一直保持的学习习惯。步入大学后,郑暖燕曾因高中没有化学基础而担忧,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而气馁,但她积极调整心态,主动寻求老师、同学们的帮助,并在课余期间找来各种学习资源,强补化学,最终取得了欣喜的成绩。上了大学,即便没有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,她仍时刻严格要求自己,在学习上勤学多思,在实验上严谨细实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她的坚持下,最终专业绩点达到3.8,成绩排名4/57,荣获“优秀员工”等荣誉称号。
努力从不白费,今日撒下的种子,正在你看不到的地方,悄悄生根发芽。郑暖燕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,她认为理论学习只有植根于实践的土壤,以滴水之功笃学笃行,才能真正学有所得,做到知行合一。在校期间,她多次参与各项专业领域的比赛,在能源与环保创新设计大赛,通过设计创新太阳能农业灌溉系统,在水资源短缺问题上提出建议;在公益未来·可持续“玛”上GO青年环保可持续创新项目中,她和团队针对目前塑料餐盒存在难以降解的的问题,设计一种可降解的环保餐盒,促进可持续发展;在全国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中,她结合所学专业知识,和团队成员尝试用生物处理方法降低废水中污染物的含量。除了参与专业领域的各项竞赛,郑暖燕也多次参与各项文艺类比赛。在校期间,她参与演讲比赛、“五个一百”人物采访、母校回访实践活动,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立项、“挑战杯”校级立项等。在三年时光里,郑暖燕习惯了学习与比赛相辅相成,这不仅仅是出于热爱,更是锻炼自己的一次宝贵经验。
以笔为刃,以墨为锋
除了学好专业知识,郑暖燕始终坚持“以笔为刃,以墨为锋”。她谈道,大学是一个认知与实践的过程,而光学习理论知识是永远不够的,更应结合自身特长,全面发展。出于对新闻领域的热爱,郑暖燕加入到“全国百强社团”——京涛海纳工作室,成为新闻中心的一员。起初,她有过迷茫,多次认真准备的稿件因未达到要求而产生退缩的想法,但她从不放弃,反复打磨作品,成功完成了从初出茅庐的助理到总监的华丽蜕变。
自担任新闻总监以来,郑暖燕始终做到“执笔校园事,挥毫榜样书”。她负责运营《壹线》栏目,围绕老员工的日常,创作多篇文学作品;不断以专访的形式,聚焦优秀员工的先进事迹,弘扬榜样力量,做好思想引领。她以一颗热爱之心,认真完成各项新闻工作,荣获了“京涛新蕾奖”、“京涛耕耘奖”、第五届“五个一百”系列人物采访稿大赛冠军,个人短篇散文作品《我和阿婆的故事》录用于中国青年作家报。
对她来说,新闻宣传是统一思想,凝聚力量的有效方法,中共预备党员这个有使命感的身份让她擎起思想的火炬,勇敢地用文字发出时代强音。在暑假社会实践中,郑暖燕曾担任新闻通讯员,跟随团队,从中山翠亨村,走过珠海鱼月村、莲江村,再到江门上升村,完成了全程800公里的“乡村田埂课堂”;并在“粤”过番禺城,再见桃花源乡村调研项目中,同团队走过广州番禺多个小村落,见证乡村发展的美丽蝶变。一路走来,她深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“大文章”,她结合乡村发展新面貌,撰写多篇实践报道,社会实践获《光明日报》、《羊城派》、《中国网》等国内主流媒体报道。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中,她一直记录着乡村发展新图景,见证多个村庄走出了“乡村振兴典型”的铿锵步伐,以鲜活而又接地气的形式,在乡村振兴一线上讲好属于我们的乡情故事。
赠人玫瑰,手留余香
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立身处世的根本,也成了郑暖燕投身社会服务的初心所在。身为中共预备党员,她时刻以“肯奉献,敢担当”的斗志与家国共奋进。大学期间,郑暖燕多次将目光聚焦在留守儿童,曾加入“善行100”,用小小的力量为青海省杂多县的小朋友赠送爱心包裹,被中国扶贫基金会评为“优秀志愿者”;与此同时,她多次到社区给近30名留守儿童开展”第二课堂”,辅助小员工完成作业,共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。
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,郑暖燕始终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。她积极响应“返家乡”的号召,加入汕头市潮阳区文光青年志愿服务总队,在社会服务中助力家乡建设发展。在为家乡服务的过程中,她始终践行“党群连心,幸福同行”,协助社工人员开展两千人次的大型集市服务活动;并参与“志愿者林”的植树活动带领广大群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、共建美丽家园。截至目前,郑暖燕组织并参与志愿服务累计53次,志愿时长达150小时,她不断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不断地在社会服务中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做贡献”,开展“第二课堂”,参与疫情防控,加入“百千万工程”志愿服务队……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,她有一份热,发一份光,用实际行动奉献青春力量。